但請注意--現在世界資金--投資台股與中股最大組合是新興市場.....兩岸三地指數山寨作法-嚴重違反國際慣例-高估中國權值..極度低抑台股 權值..馬政府這些財經笨蛋--闖了大禍還不自知.)要編指數很簡單....一部電腦與交易所連線就行....任何券商都可作. 但能否被大部分人認可,關鍵要看公正性...台灣早有經濟與工商指數....也有交易所大大小小指數//但50~60年後--絕大多數人--只看 MSCI摩台指/台指/台50(FT)/電子指/櫃台指..最早期編的經濟指..工商指...早丟到垃圾筒..絕大部分不知有這指 數..
現在中國以自創山寨指數...有上述...不是投資界笨蛋白癡都知道得缺陷....它可以用政治力強迫他自己境內發行的中國型基金---用該指數當評量標 準...世界的投資界.還是會用MSCI/FT--流通性加權的大中華指數基金....現在唯一會採用那指數是中國境內的大中國基金, 這種基金現在幾乎沒有...有的話現都沒以QDII進台灣買台股(但應已買ADR...或海外台指ETF...)(現在申請QDII都不是大中華基 金...)..可買也不多...
現中國可申請來台投資QDII(中國募集投資亞洲或世界新興市場...)也會採用MSCI或FT現有指數....所以...誇大了中證兩岸山寨指數....短期影響....因而改變投資決策...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....
現有例子...傳..在中證山寨指推出前2~3週--即去年底今年初,一堆假外資大量買進權值股...一大部分應該就是知道中證山寨指要推出的內線人想先 坐 轎....但限於國際視野不足,昧於無知,流於自high ..最後1/18-山寨指數推出...坐轎不成...摔轎已摔的鼻青臉腫....
結論摘要:只要馬政府繼續加速與中國整合,一些長線人,在未來12~24個月內,對台股沒競爭力的企業,要跟著馬政府腳步,毫不猶豫逢高拋售.反之具世界競爭力,掌握中國成長動能,與特別利基產業受惠
注意:僅供教育模擬討論用,絕非推薦明牌,更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自行負責.--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(JL2010年1/4評)
我在JL(2009年2/18)文-中台ECFA經濟整合文章預言--III.未來展望...中國排擠台韓無可避免今天報上新聞看到了....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...是台股短多長空...加速排擠沒競爭力與沒利基產業---是它們長線災難性的開始.......
根據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----中、港、台市值分別為17.6兆、11.1兆及 3.3兆
該指數(大中華組合)權值--台股將約為10%..中國是53%...香港大部分中資...加入香港加重中股權值到80%以上...中股權值是台股權值5.3~8倍以上.
但請注意----現在世界資金--投資台股與中股最大組合是新興市場....
最大的-如MSCI-新興市場指數---中股權值 約16~18%....台股約11~12%--中股權值只為台股權值1.5倍
(最大差別是國際通用作法--中國權值股-握在國家政府手中不流通股要剃除/打折...
兩岸三地指數山寨作法---嚴重違反國際慣用法--高估中國權值....極度低抑台股權值...
馬政府這些財經XX--闖了大禍還不自知.....)
換句話說....經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----如果台股從新興市場淡出..大家轉用兩岸三地500指數..
台股在世界法人機構持股權值-- 由現在中股的60%迅速降低到10~20%....被中國企業排擠...
馬政府金融人才的無能..一覽無遺......
把世界金融遊戲發球權----拱手奉送中國---而且中國山寨版----還用故意膨脹-中股權值-排擠台股...
長期排擠台灣企業.....短期看不出來....卻是長線災難的開始..
附新聞--1/4-精實---蕭燕翔 -- 兩岸三地首檔共編指數--中證指數-將於本月18日,發布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,成分股將以滬深300、中證香港100,搭配台灣總市值前100名指標 股為主... 兩岸三地500指數, 將分別以人民幣、美元、港元及台幣計價,中文全稱各為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(簡稱:兩岸三地;代碼H11108)、與衍生-美元(H11118)、港元 (H11128)、新台幣(H11138)三指數。 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,基點1,000點,去年12月30日收盤價計算,該檔指數將1,462點。兩岸三地指數最新一期樣本股總市值約32兆 (人民幣,本段同),其中中、港、台市值分別為17.6兆、11.1兆及 3.3兆,占三地總市值分別為73.2%、74.1%及74.9%;該公司也估算,該檔指數將囊括兩岸三地市場75%市值及53%成交金額。將於本月18 日正式發布。
1/5-trifire說VEU的權重HK:2. CH:4.1 TW:2.0 CN權重像沒台灣 5倍以上啊 . MSCI 近幾次 台股調整 像是以市值跟動能為主. CN 好像只要繼續衝衝 跟台灣權重差距會更大吧..這就是問題 ..中證的編法有問題.
1/20--DII管制78股不能買??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JL(2009年2/18)文-中台ECFA經濟整合,從中港經整,與20年來亞股MSCI調整變遷,台股中具世界競爭力,掌握中國成長動能,與特別利基產業受惠,反之沒競爭力企業被排擠,未來1~2年,要跟著馬政府腳步,毫不猶豫逢高拋售 -那是:經濟結構調整,不是景氣循環問題(以下提到日期都是2009年)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I.七月半鴨子,不知死活.
(2/19)台灣是否該與中國簽訂ECFA(類似中港澳簽CEPA),是近日熱門話題,並且台灣最大企業也公開出面展現協助-以商圍政換取經濟利益的大動作,台灣媒體多半只選擇性報導有利一面,去忽略中港更加整合後,絕大多數二三級企業被排擠的結果.
本 文,以過去1987~2008年,以MSCI權值升降,滄海桑田的變遷,對長線投資人與沒競爭力企業,要好好模擬未來5~10年的變化,不要自己怎麼死的都 不知道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前言說明:我在1990年股市大崩跌後,離開*富綜合證券商--研究部主管位置,加入某外資,那時12000點跌到2400點,心想也沒甚麼好分析,就轉到投資銀行部門,正好參與增資發行GDR-的立法過程,作了些ECB案子.
當時股市狂跌到2千多,引來很多外商想趁機併購或投資.當時協助他們分析找
尋投資標的,可是二~三千點低檔不久,沒多久彈回六千,後在4~5千浮沉2年左右,外商覺得不再是很便宜,所以大部分案子都沒成.中華汽車(PN)是少數
完成的案子.但當時倫敦愛丁堡的外資倒接觸不少.
1992年政府可能加速開放,公司安排我換跑道主管QFII部門,開始建立台灣QFII的團隊-Sales/Sales traders/Dealers,研究部分次改組成-分析師以英文-書面與口頭報告為主的團隊,
這之中定期要到香港,倫敦與紐約開會,開會時由亞洲各股市主管輪流報告各市場狀況(日,港,韓,新,中,台,泰,馬,菲,巴,紐澳,印度,印尼,馬來西亞....我常常是唯二的非白人分公司主管.),
從此展開,這近20年外資投資亞太趨勢觀察,因此前瞻未來5~10年,我相信對長線投資人,不管台灣或中國,台灣如國泰,富邦ING,新光,南山,勞退,群益,元大等,或企業長線投資人,都有非常深遠意義.不管是老闆,CEO,CFO都應該是必讀.
當年沒有任何外資有這樣規模,以下引述許多資料是集團內部開會資料,因有所顧忌,所以以下說明提到數字,無法引用出處,也故意差一點,避開引用出處法律責任,所提數字,請注意它變動趨勢方向,而不在絕對數字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附新聞背景---
2/18(中央社江今葉)經濟學者認為,兩岸簽署經濟協議,加速台灣參加區域經貿整合體制有其必要,但必須在大陸不會以此形成「一個中國」框架錯覺,以及確保台灣主權與國際發展空間為前提。
.....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蘇起日前一番「兩岸未來簽署CECA的政策已經定
調,未來會透過海基會與對岸進行談判」說法,表達政府推動兩岸簽署經貿協議的態度。....前行政院陸委會副主任委員、現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
童振源....指出,儘管政府部門不斷對外表示要儘速與大陸協商經貿協議,卻遲遲未針
對協議內涵、產業自由化範疇,以及最敏感的政治議題做出明確說明,讓外界質疑是否會造成台灣主權矮化,....
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副研究員洪財隆則認為,兩岸應該先談經貿正常化,等時機
成熟再談經貿整合協議。....他也質疑,即使大陸同意與台灣簽訂經貿整合協議,並不表示大陸同意台灣參與亞太經濟整合,甚至可能會因為兩岸簽署經貿整合
協議,給予國際兩岸已經達
成一個中國框架的錯覺,反倒造成台灣日後參與國際空間必須先經中國同意的結果。洪財隆認為,兩岸要洽談經貿整合協議,唯有在大陸不設前提、兩岸同意在世界
貿易組織(WTO)框架,以及大陸不會以此打壓各國與台灣洽談經貿整合協議的前提下,才能進行。
2/13nown-顏真真-六大工商團體強烈要求政府儘速與中國大陸洽簽「兩岸綜合經貿協議(CECA)」..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II.風水輪流轉--泡沫來時,各領風騷許多年--如郭台銘所說--那是:經濟結構調整,不是景氣循環問題
(1)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前後,台港股崩跌,台股幾乎每天無量跌停,或者休息一下再繼續跌,港股更嚴重,因此,停市很多天,中國還沒有像樣的股市.
日本大跌後,繼續它的泡沫旅程.沒有投資機構可進入台灣買台股,台股雖然泡沫明顯,外資只能買4家老投信的海外基金(其中3家國民黨設立,一家是黨 友設立),分別是 台灣基金/ROC基金/福爾摩沙/台北基金,海外ECB也只有永豐餘,與後期我們私下發行的中華汽車PN(participation notes).(P.S.現在頂頂有名-坦伯頓新興市場基金操盤人--馬克.墨鼻斯,當時代表我前公司,擔任ROC基金經理人與該投信總經理)
這時MSCI-亞洲日本除外市場,其內涵主要以香港新加坡印度為主,泰馬其次,台灣韓國權值是零.新興市場規模極小.
(2)1990年前後日股台股崩跌,台股跌80%,政府著急,於是開放外資QFII與推動GDR/ECB(籌資釋股海外減少股市賣壓),成股市首要政策,
那時QFII可投資額度佔各上市公司市值5%,每家外資有5千萬或1億美元額度,當時政府希望長線外資來,但因限制繁瑣,退休基金多無法符合,冒險基金(Hedge Funds)比較有彈性,占當時QFII一半以上.
這時台股占MSCI-東南亞/新興市場指數,都是3%以下.
在此以前,每季統計英美外資買亞洲(日除外)前20大股票,總是匯豐/和黃/怡和/新鴻基地產/.../香港電訊../恆隆地產/...牛奶國際/...恆生銀行...東亞銀行/...,台灣業務占總業務比,總在3%以下,總排在最後報告,草草解決.
(3)1991 我們成功推出東鋼ECB,並與統一(杜*成)及證管會(*樹與李*賢)努力下,解開法令死角,成功推出台灣第一個以GDR(統一)到海外增資募集資金的案 例,以後海外募集如雨後春筍,海外投資人可投工具增加.配合市場需求,公司總部順勢推出泰印尼韓等股市-GDR或ECB.
(4)1992~1994美國為挽救金融危機,灑錢降息,游資流竄亞洲,亞洲股市房市1~2年內飆漲數倍, 歐美對亞洲新興市場股票胃口大增,公司趁此大力推出韓泰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的GDR/ECB,業務由GDR/ECB延伸作到直接進入該國買股.
此時,MSCI-亞洲新興市場指數,泰/印尼/新加坡/馬來西亞,各約占權值20~10%間,香港降到30~40%,台灣韓國還是5%以下,中國約等於零.台灣占集團業務還是在尾巴,泰新印尼馬來西亞都衝到10%以上,泰國有時還到20%以上.
歐美外資買亞股(日除外)前20大出現印尼林紹良的水泥,新加坡的三大銀行與航空,泰國銀行(F.O.),印度的塑化王....,
起初,台灣賺的錢在分公司中,老是墊底,所以我總是最後報告,草草了結,因為開三小時的會,晚餐時間到了,大家早已心不在焉.以後隨台灣在 MSCI-權值提升,台灣業務貢獻排名,由最後吊車尾逐步往上爬,到1996及1998亞洲金融危機後,穩穩擠進前四分之一.我開玩笑說:這當然感謝中國 打飛彈到台灣基隆外海.
馬來西亞股市MarketWatch
(5)1993~1996,台股又崩跌數次,每次一崩跌,政府就想到打外資牌救股市,每次台股大跌,就把QFII放寬5~10%,股市漲回去,先前答應就都忘記,因為籌碼都用完,以後怎麼辦?
我在集團業務會議上開玩笑說,我還瞞喜歡台股崩跌,因為台股每崩一次,我們業務就增加一倍.
其中1996年春天大幅放寬,因為台灣總統直選,測試中國紅底線,但中國認為踩到底線,採文攻武嚇,打飛彈至基隆外海,台股崩跌,政府這次加速大幅 放寬QFII腳步,MSCI-新興市場與亞洲(日除外)權值大幅提升,逼近泰新印尼印度,韓國此時加快腳步,韓國權值巨增.所以整體,台灣業務比重緩緩向 上升.
歐美外資買亞股(日除外)前20大增加韓國三星,台股台積電...,中國開始有B股,但整個加起來市值沒有台積電或三星一家多.因為香港回歸中國, 世界投資界流行--中國關係股,個股與上海,北京高層關係佳的紅籌股大流行.但中國在MSCI亞股(日除外)權數仍在5%以下,比台韓低很多.
泰國股市-MarketWatch
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網通泡沫是重要轉折點,台股韓股再一次大幅開放外資投資以救市,台韓股以科技為主,受惠網通泡沫最多,兩者各自在MSCI-亞股指數(日除外),新興市場權值與亞洲日本除外,竄升到至10~20%,成為前二大.
因為網通泡沫加溫,泰印尼馬菲等加起來還沒台韓任一單一股市權值多.換句話說,原新泰印尼馬菲占權值50%以上,從此掉到20%以下,台韓合計由10%以下,竄到40%以上.台韓股排擠了新泰印尼馬等股權值.
這時候歐美外資投資亞股(日本除外)前20大買超,加入了台積電/鴻海/華碩/..三星/浦項鋼/LPL/韓國電訊/....那時開會泰印尼占業務墊底,台灣/韓國名列前茅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7)2003~2008,2000年網通泡沫破,葛林斯班繼續瘋狂灑錢,製造房產與資產泡沫以挽救網通泡沫,形成美英等國領銜的房市泡沫,與新興 市場領銜的原料商品大泡沫,產油與原料國的新興市場股匯市狂飆,所以新興市場加入了巴西/蘇聯/南非,與世界代工生產中心的中國(印度原有).
最終MSCI新興市場,前10大權值股市權值變成--:巴(14.95),中(14.15)韓(13.69),台(10.68),俄(9.9)印 (7.5),南非 (6.49)墨 (4.98),馬(2.61),以(2.38)..((MSCI 流通市值權數%:08-03-08).換句話說台韓以科技為主,被以原料為主的希釋排擠.
其中,中國原本就是人口最多,人工成本最低,環保要求最低的國家,生產成本低廉所向無敵,幾乎搶奪了所有國家的低中階工業製造業市占,可由幾年內 外匯存底累積到兩兆美元看出,這兩兆美元一邊代表中國竄起工業與增加就業人口,另一邊代表其他國家關閉掉的工廠與失業人口.中國如不稍加留意,這將是未來 世界貿易 保護主義萌芽的淵藪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:1.(09年2/12)(中央社)中國國營事業中鋁公司
(CHACLZ) 同意對債務沈重的力拓集團 (RIO)
投資195億美元,將獲取力拓的銅礦與鐵礦石資源,這是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行動。力拓倫敦總部今天聲明指出,中鋁將購買力拓72億美元的可轉換公司
債,並以123億美元取得某些礦業計畫的股權。如果將債券轉換成股份,中鋁對力拓的持股將增至18%。力拓..去年曾經拒絕必和必拓 (BHP)
出價660億美元的敵意收購。中國這次投資力拓,更可確保原
物料供應源,以支撐國家經濟成長。必和必拓去年11月放棄收購力拓計畫,當時力拓市值1940億美元正值高峰,此後力拓在倫敦股市累跌67%。力拓目
前..市值估約440億美元。
評:對台股而言,長期影響,如果世界--買大中華,或亞洲或新興市場資金,長線要轉買這種具世界競爭力,又有中國成長故事,又是ETF成分股票,該淘汰台股港股哪些沒競爭力的二三線原料股?
附2.(09年-2/12)(中央社葉代芝)MSCI公布季度調整結果,
中國資本市場持續開放,亞洲各國在MSCI (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) 權重多遭修正,台灣在MSCI亞太區除日本指數的權重減碼了0.11個百分點,降到
15.2%。台灣在MSCI新興市場權重也下降0.07個百分點,降至10.47%。調整後將於27日生效。
台股在這次調整中,沒有新增或遭到剔除的個股,但多檔大型股權重仍有變
化。MSCI亞太區除日本外指數中,鴻海精密 (2317) 、友達 (2409)
權重均增加0.01個百分點,分別至0.93%、0.49%;但台積電、聯電 (2303) 、聯發科 (2454) 、宏達電 (2498) 、宏碁
(2353) 、元大金 (2885) 、佳世達 (2352) 、新光金控 (2888) 、統一 (1216) 與統一超 (2912)
等10檔個股,權重都遭到下修。
附3.(08年-11/12)【時報游瓊華】根
據今年5月MSCI出爐的半年度調整結果,MSCI遠東除日本外、MSCI亞洲除日本外、MSCI亞太區除日本外三大指
數中的台股權重,分別遭調降0.19、0.17、0.04個百分點,凸顯台、韓、港三地股市已難逃中國資本市場的吸金效應。摩根士丹利資本(MSCI)亞
太區(不含日本)指數,台股部份被剔除15檔個股,其中營建股全數遭刪除,新增台勝科 (3532)
一檔,此次調整將自11月25日收盤後生效。台股遭剔除的分別是:亞光 (3019) 、國建 (2501) 、中華 (2204) 、友訊
(2332) 、遠雄 (5522) 、伍豐 (8076) 、英華達 (3367) 、茂矽 (2342) 、廣宇 (2328) 、威盛
(2388) 、合晶 (6182) 、華邦電 (2344) 、勝華 (2384) 、國巨 (2327) 、兆赫 (2485) 。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II.未來展望...中國排擠台韓無可避免.....整合加速趨勢-台股中具世界競爭力,握中國成長動能,與利基產業受惠,反之沒競爭力企業,要被排擠--長線人未來1~2年要毫不猶豫減碼台股中沒競爭力企業股...
如同我在JL2007-12/07文章--亞洲金融危機時,韓國趁勢天蠶巨變成浴火鳳凰(談韓流創新)--所預言--
未來10~20年,台韓股在MSCI權值,都會同時受中國擠壓下降,
(也許要成立日本中國外的亞洲組合指數,Asia-ExJapan&China)
中國的經濟規模,當然有對應股市值,它只是拿回它應有的,不需要像台灣無知媒體大驚小怪,誇大負面報導
進一步說,如果中台韓-經政更加整合,
短期內---那就是---為他歡喜為他憂,一起跳探戈,
短期內,會隨之浮沉,也就是他經濟成長跟著沾光,他如有金融危機跟著崩跌,波動幅度更大.
長期而言,可能有30~45%以上股票,會被併入--中國類股,與中國龍頭股競爭國際資金,
就像香港引入中國國企股,與大型代表性巨無霸龍頭進入恆生指數,
香港本地二流企業更加萎縮,
例如外國看到中國移動比香港電訊更有趣,
香港本地企業1995年前佔恆生權值還有80%,現在30%不到,
因為外資是老大,下一波外資來的高潮,我預期外資持台股會超過50%(現在30%以下)
如果你是外資投資經理人,怎麼做?
既然台股像港股與中國更整合,
外資投資也是80/20---80%資金集中在20%以下大形與成長股,
所以可能在中港台三市---挑出150~200支主要股投資(佔80%~90%資金)
大 約 依股市總市值比例挑出潛力--80~100支中股/H/紅籌;純港股--30~50支,台股50~60支
所以台灣企業有世界競爭力,握中國成長動能,或與中國港股有區格的利基成長企業等將受惠,
其他股就要與中國同類股比較,如中鋼東鋼..與寶鋼,台塑華夏台聚與中國石化中鋁,台新銀國泰中信 新光,與中國工商銀平安保險中國壽等,.......
隨著中國國民所得提升,股市值可能增加比台灣快,
所以中國股佔市值,長期隨時間而增加,會排擠純台灣企業或二線企業,
結論:台灣與中國經濟及金融更加整合,
看亞洲日本除外MSCI-過去20年權值內涵滄海桑田變遷,以及香港過去十多年例子,
台灣部分有世界競爭力公司,我有中國成長動能,得到更多中國沃土,發展更茁壯,
台灣沒競爭力企業,在國際投資圈被中國大企業或成長型股排擠拋棄更嚴重,
將來更淒慘,現在大部分還一頭熱,像七月半鴨子不知死活.
但這樣分析,對大部位的長線投資金控--如國泰,有極重要意義,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領悟過來,
對一般散戶持有期短,短期影響不大,萬一長牢持有相對機會成本高--長線會死的很慘,
對長線投資人與二三級企業,要好好模擬未來5~10年的變化,不要自己怎麼死的都 不知道.
以個人來說,政府如果引進香港ETFs,如 2823.hk--香港掛牌A股ETF,2828.hk:香港掛牌:H股ETF.當然長線會取代台灣人投資台股的資金.
中國睡50年才醒來,50年建設集中這10年做,有循環大波動,現在向下調整,而大長線往上,
所以長線中國總市值,相對會增加,比重越來大,台港股會越來越小.
只要馬政府繼續加速與中國整合,一些長線人,在未來12~24個月內,對台股沒競爭力的企業,要跟著馬政府腳步,毫不猶豫逢高拋售.台灣沒競爭力企業自求多福.(銀行中二線的就屬這類----雖然定期會有跌深大反彈行情)
在1997香港回歸中國前,香港恆生指數成分股幾乎都是香港企業,幾乎看不到中國企業,回歸十年後,香港恆生指數,已大半染紅,中國企業已取代半數,換句話說,香港企業已被排擠半數.如果看最後行的成交量,那就更可怕了.(如下附)
以S&P標普亞洲50指數基金來看,前十檔,有6檔是中股,1檔台股-台積,2檔韓股-三星與浦鋼,香港新加坡沒上榜.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中國上市公司權值加起來,沒有台積電或三星單獨一家多,如下,現在一家中國移動就比台積或三星還大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V.實際驗證:
1.香港--恆生指數成份股
恆生指數成份股 最後更新時間2008/11/14 16:10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代號
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.: 以標普亞洲50大指數基金(日本除外)( S&P ASIA 50 Index Fund(AIA)-Ex-Japan )持股為例,世界投資亞洲資金,由我剛入股市(1990年前)對中國零持股,到如下表,前10大有6家是中國企業,台韓港股漸漸被取代,這趨勢未來至少 5~10年會 持續,不必像無知的媒體大驚小怪.(謝謝網友補充資料---生活在台北的把拔2008/11/10 回應---)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中國上市公司權值加起來,沒有台積電或三星大,如下,現在一家中國移動就比台積或三星還大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/12/2009持股--View All Holdings--*Holdings are subject to change.
% Net Assets Name Market Market Value Sector
9.19 | CHINA MOBILE LTD | XHKG | 3,961,609.16 | Telecom Services |
8.66 |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| XKRX | 3,732,669.16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6.57 |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 | XTAI | 2,832,665.76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4.14 | CHINA LIFE INSURANCE CO-H | XHKG | 1,784,245.05 | Financials |
3.89 | IND & COMM BK OF CHINA - H | XHKG | 1,679,150.15 | Financials |
3.49 | POSCO | XKRX | 1,505,373.17 | Materials |
3.24 | CHINA CONSTRUCTION BANK-H | XHKG | 1,397,674.10 | Financials |
3.19 | PETROCHINA CO LTD-H | XHKG | 1,377,611.79 | Energy |
2.78 | CNOOC LTD | XHKG | 1,197,051.02 | Energy |
2.49 | CHEUNG KONG HOLDINGS LTD | XHKG | 1,074,401.59 | Financials |
2.36 | CLP HOLDINGS LTD | XHKG | 1,018,440.76 | Utilities |
2.35 |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| XHKG | 1,012,635.69 | Financials |
2.24 |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| XTAI | 964,660.43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2.23 |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| XSES | 962,340.88 | Telecom Services |
2.05 | HUTCHISON WHAMPOA LTD | XHKG | 882,370.01 | Industrials |
1.83 | UNITED OVERSEAS BANK LTD | XSES | 788,441.06 | Financials |
1.78 | HONG KONG EXCHANGES & CLEAR | XHKG | 768,010.22 | Financials |
1.68 | MEDIATEK INC | XTAI | 724,893.82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1.68 | DBS GROUP HOLDINGS LTD | XSES | 723,084.81 | Financials |
1.65 | OVERSEA-CHINESE BANKING CORP | XSES | 709,882.63 | Financials |
1.62 |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| XTAI | 699,511.10 | Telecom Services |
1.54 | HANG SENG BANK LTD | XHKG | 664,656.82 | Financials |
1.54 | KB FINANCIAL GROUP INC | XKRX | 662,266.77 | Financials |
1.52 | KT&G CORP | XKRX | 656,578.33 | Consumer Staples |
1.49 | SHINHAN FINANCIAL GROUP LTD | XKRX | 643,885.43 | Financials |
1.40 | HTC CORP | XTAI | 603,056.98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1.34 | FORMOSA PLASTICS CORP | XTAI | 576,816.92 | Materials |
1.24 | AU OPTRONICS CORP | XTAI | 536,881.41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1.22 | CHINA STEEL CORP | XTAI | 527,093.67 | Materials |
1.20 | NAN YA PLASTICS CORP | XTAI | 516,315.17 | Materials |
1.18 |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| XKRX | 507,601.99 | Industrials |
1.17 | HONG KONG & CHINA GAS | XHKG | 504,065.48 | Utilities |
1.15 | HYUNDAI MOTOR CO | XKRX | 496,834.67 | Consumer Discretionary |
1.11 | CATHAY FINANCIAL HOLDING CO | XTAI | 477,106.09 | Financials |
1.09 | LI & FUNG LTD | XHKG | 468,677.80 | Consumer Discretionary |
1.03 | ESPRIT HOLDINGS LTD | XHKG | 445,817.45 | Consumer Discretionary |
1.03 | SK TELECOM CO LTD-ADR | XNYS | 443,641.50 | Telecom Services |
0.98 |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| XSES | 424,215.57 | Consumer Staples |
0.98 | LG ELECTRONICS INC | XKRX | 422,437.65 | Consumer Discretionary |
0.98 | FORMOSA CHEMICALS & FIBRE | XTAI | 420,549.38 | Materials |
0.97 | KOREA ELECTRIC POWER CORP | XKRX | 419,925.28 | Utilities |
0.89 |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-H | XHKG | 384,991.97 | Industrials |
0.76 | SWIRE PACIFIC LTD 'A' | XHKG | 328,798.93 | Financials |
0.76 | SAMSUNG C&T CORP | XKRX | 327,826.28 | Industrials |
0.72 | ASUSTEK COMPUTER INC | XTAI | 312,097.62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0.71 | SK ENERGY CO LTD | XKRX | 305,109.53 | Energy |
0.69 | KEPPEL CORP LTD | XSES | 297,093.73 | Industrials |
0.65 |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| XHKG | 278,294.86 | Financials |
0.63 |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| XTAI | 273,099.50 |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
0.61 | SINGAPORE AIRLINES LTD | XSES | 262,337.58 | Industrials |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Chris於2009/02/19 回應---go through了外資在亞洲布局的思維~~ 趨勢來了誰都擋不住,不論是政治或是民族自尊等有任何情愫,一旦砸錢下去,這些情愫都得被排除~~觀察趨勢的細微變動,及追蹤大資金的動向,才能跟隨趨勢賺錢!~
ADA於2009/02/19 - 回應--長線資金往中國大型企業 排擠台灣企業資金這趨勢 頗為明顯與清楚也易懂..